我们的晨练团队

发布者:戴彬发布时间:2019-10-30浏览次数:299

李启华

    清晨,在矿大外招三号楼前 ,有一支十几人的特殊小队在练太极拳。说特殊,是因为他们年龄大,职称高,知识博。他们的平均年龄将近七十,大多是已退休的教授副教授。
    晨练太极是这些高级知识分子退休后选修的健体课目,除了对健体目的的认同,高知识素质使他们对晨练赋予了多种功能 ;而收获,除了健康,还有多渠道信息,温馨的友情,和自己静穆的书斋中缺少的快乐。
    八年前,于汝绶教授晨练48势太极拳时,有两三个邻居跟着练,于先生就义务做教练。后来跟练的人陆续增加到五、六个,八、九个,十几个,于先生又一批批的教授……这样,来自多个系部,多个专业的老教师晨练小队就形成了,
    这就是我们的晨练团队。
    我们诙谐地尊称于汝绶先生为“教头”,把不同阶段加入的称为“黄埔一期”“黄埔二期”“黄埔三期” ……
    矿大外招三号楼前有一个近六十平米的小广场,美而静。四围楼台多姿,绿树婆娑,青草茵茵。平日清晨少有人、车打搅。这儿就是我们的“1号训练基地”。只有在冬季大风天,才会转移到“2号基地”——避风的外招二号楼前。当朝霞铺满天际,远处传来早新闻联播高亢的开始曲时,我们的晨练就开始了。
    由于年龄大,身体状况各异,教练从实际出发,打拳时不播放规范太极程式的配乐磁带,不着意要求人人把每个太极招式做得标准,只要求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,认真、努力、坚持。你看,我们一个个多自觉,出拳动脚,一招一式像当年完成教学、科研任务时一样认真敬业。前后50分钟,两套48势太极拳打下来,四肢松活,气息顺畅,还微微发汗呢!虽然有的人姿势像做太极操,刚劲多力,少些太极气息的流动和韵味;有的人因腰腿有疾动作不到位:云手时腰转不周,伏虎时腿压不下,撑掌时,单脚独立不起 ……教练和队友总会微笑着鼓励或提醒。认真、努力,自尊、自励, 互敬,宽容,使团队锻炼的氛围始终宽松自由而温馨。
    晨练前后和中间休息,是热烈的“话疗”时间。“话疗”,顾名思义,语言思想交流,精神疗养也。
    老教授们退休前都是各自学科领域的专家,晨练也常因此优势成为信息交流中心。大到国内外大事,小到矿大新闻,无不涉及。像国民经济增衰,国家人事任免,股市熊、牛,金融危机,法制案例, 教育现状,航天科技,影视评论,奥运赛事以及电脑操作,旅游见闻,饮食保健,老友安危……话题常常是每日一二题,能者主讲,众人呼应补充。
    最有意思的是辩论。辩题是随机出现的,双方“资深评论员”针锋相对,各抒己见,辩论热烈而友好。辩论过程经常会在不经意间变成研讨学习的过程。提疑辨难,虚怀求知,虽然每次只有十几分钟,但收获是立体的多方面的。
    一年四季,不论暖春爽秋,不论炎夏寒冬,我们都坚持着, 即使是大年初一,那怕“留守”的人只剩下三五个,也照样晨练不误。几年下来,老人们一个个精神矍铄,健康状况良好, 有五六人还被返聘担任教学、科研和管理工作;原有病痛的,也得以控制,甚至好转。
    长期的磨合,我们团队的人际间,除了友情,还有浓浓的亲情。
    我们中常有人去儿女家休养或去旅游,走留的人都会互相挂牵,会互来电话问候,传递安全信息 。2008年春节前队中有五个人去台湾旅游,路遇南方百年不遇的冰灾,在校人的心被牵动着,不时的打听询问,待他们回校后立即慰问。有人赴四川成都开会,适逢汶川大地震,全队人的心都揪紧了,直至他们平安归来。有人新得孙辈,大家同喜共贺。有单身生活的,更是全队关心的重点。2006年圣诞节,全体晨练的朋友携妇(夫),自带精美的食品,开了一个自助餐聚会,像兄弟姐妹在家团聚一样温暖亲密 ……
    除了打拳,交流,我们还自觉坚持干一项家务活儿——到开水房打开水。带着空壶来打拳,之后,继续着刚才讨论的、辩论的话题,列队提壶向水房走去(这已成一道风景)。打完水,各自回家,话题自然告一段落。我们又戏称这为“双打 ”(打拳,打水)。为了享受这一集体劳动的快乐,几个家里并不需要他打水的人,也来凑热闹。
    我们就是这样一个和谐、和睦、友爱、快乐有凝聚力的小团队。
    现在,我们仍坚持着,收获着。